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镇江本土化的思考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镇江本土化的思考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9-03-08      阅读数: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镇江本土化的思考

 李 臻 潘 俊


  【摘 要】 德国“双元制”教育蜚声世界,有力助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时至今日,“双元制”教育已是利弊均显、优劣共存,所以在借鉴、学习时对其存在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应有清醒认识。笔者对“双元制”教育进行了实地考察,本文在“眼见为实”的背景之下,对德国“双元制”教育本土化作了力所能及的思考。
  【关键词】 实地考察;“双元制”教育;背景补充;优劣分析;本土化思考
 
  德国“双元制”教育蜚声世界,有力助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因此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我国教育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和研究德国“双元制”教育,从“掌声响起来”一直至今数十年长盛不衰,仅在《中国知网》上以“德国双元制”为关键词检索,就可得论文达6000余篇,其中又以持肯定观点的占据主流,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教育界学者将引进“双元制”教育模式视为应用型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教改的一剂良药。笔者潘俊,2004年曾赴德国进修,对德国“双元制”教育进行系统学习,并实地考察了德国的一些职业学校、旅游企业、工商行会和劳动部门;笔者李臻,近几年曾多次赴欧洲和德国工作、学习,在以旅游业为切入点调研的同时也对“双元制”教育有了大概的了解。本文在“眼见为实”的背景之下,对德国“双元制”教育本土化作了力所能及的思考。
 
德国“双元制”教育简介
   [1]所谓“双元制”教育,就是指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完成教育任务的一种教育模式,也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制度。其中“一元”指学校,另“一元”指企业,两“元”相辅相成。学校的职能主要是传授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企业的职能主要是让学生在企业接受专业培训。
  [2]“双元制”教育的精髓,概括地说就是法律保障之下的校企合作,突出企业培训;理论和实践结合,突出技能培训;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价值同等,突出实际工作能力。
    
德国“双元制”教育产生的背景补充

  时至今日,“高歌猛进”已成为一些院校借鉴“双元制”教育模式考量时的主旋律。然而,笔者通过实地考察之后认为,我国教育界在对“双元制”教育产生的法律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传统制造业背景进行了充分分析的同时,忽视了具有强烈因果关系的另两个重要背景,这一忽视往往会遮蔽德国“双元制”教育所存在的实质性问题,从而形成借鉴和学习“双元制”的障碍。
  2.1 背景补充一:高福利制度
  西方国家高福利制度是“二战”后由国家立法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这种全社会都享有的高福利制度,造就了一大批社会的“寄生虫”,最直接表现就是长期存在并一直持续至今的“用工荒”。笔者在考察德国旅游企业时发现,许多岗位的从业主力竟然是60以上年龄人,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懒汉越来越多。目前在德国,因为接受了和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工资待遇不足以构成生活质量上的明显落差,所以年轻人厌学现象非常严重。笔者曾就读书问题在一旅游企业询问了多位“双元制”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和实习生,得到的答案足以显示高福利制度的衣食无忧严重消磨了人的进取精神(见表一)。更深层次的影响是,高福利制度导致了企业用工成本的增加,逼迫德国许多企业向用工成本较低的新兴国家转移,从而反过来造成德国失业率的上升;用工成本的增加还导致德国及欧洲的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渐萎缩,如维修业、家政业等。凡此种种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和政局的稳定。所以,“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确立不排除是各类社会矛盾集合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具有“维稳”作用的“教育出路”,事实上,德国业界和学界已有人将其称为社会的“调节阀”。
 
表一:德国Hotel Godener Acker连锁酒店员工选择接受“双元制”教育原因的抽样调查
  2.2 背景补充二:洪堡教育思想
  洪堡教育思想在德国根深蒂固,爱因斯坦、马克思、周恩来等巨匠都是这一思想的受众者。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有四:学术自由、教研统一、培养“完人”、“普通人教育”。仅从字面上的理解,洪堡教育思想似乎与当今的德国职业教育毫无关联,甚至是相背离的;但如果深究下去便会发现,德国职业教育的丰富内涵实际上是对洪堡教育思想在不同年代背景下的重新构建。
  [3]所谓“学术自由”实际上是“教”与“学”的自由,教师可以选择自己认为的最好的教材、教学方法;学生也可选修自己所感兴趣的课程、专业、学校和学习方式。 
  所谓“完人”,就是指有修养的人,洪堡认为大学要造就胸襟开阔、目光远大的领导世界新潮流的人才。
  [4]洪堡所认为的“普通人教育”是指为一切人提供的“全面教育”,而不是为某些人专门设立的学校,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都是“普通人教育”的补充,[5]具体地说,“普通人教育”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二是教育的对象是全面的。
  综上所述,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继承了洪堡的教育思想,所以才得以在德国教育系列中占据了支配地位。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双元制”教育开始向高等教育延伸,成为德国应用型教育的主流模式。
 
“双元制”教育成效在受众者层面的优劣分析

  我国教育界在积极借鉴“双元制”的同时,近几年冠以“再思考”“再解读”“重新审视”等字样的文章已时有出现。但目前所有的质疑、反思文章都是针对体制而言,尚未发现有分析教育成效的论著。在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浅析“双元制”教育成效在受众者层面的优劣体现,以使得在借鉴和学习时保持清醒认识。
  3.1 优势分析
  3.1.1  受众者大都具有很强的执行力
  正是因为强大的执行力,“双元制”教育模式才能为德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执行力就是“行动力”,包括理解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等等。显然,所有这些如果仅靠理论学习往往会“力”不从心,必须在实践中方可有效获得。“双元制”教育正是以实践为主要方法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大量实践中的耳濡目染,受众者有机会亲自体会和了解社会、行业和企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同时能清楚地感受到执行力是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目前强大的执行力已成为“双元制”教育受众者的传统优势,并延伸为了一种德国所特有的企业文化。
  3.1.2   受众者大都具有较强的专业认知度
  由于“双元制”教育受众者的专业认知渠道十分通畅,同时因为社会需求与培养方向相吻合,所以在企业能够清楚地看到专业的发展前景。尽管有“用人荒”的存在,笔者在德国旅游企业考察时依然有三个新的发现:一是旅游企业员工队伍中70%以上的年轻人在校时的专业方向是旅游专业;二是企业员工队伍中跨专业就业现象很少见;三是跳槽现象较少见。这种知行合一的教育教学效果令人感到很羡慕。较强的专业认知度看似造成“窄口径”就业,却对企业的发展和专业的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3.1.3 受众者具有广泛的岗位适应性
  因为“双元制”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6]其人才培养方案是由学校、企业和政府共同制定,面向整个行业的所有环节,技能要求很宽泛,因此是一种系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受众者必须通晓整个行业几乎各环节、各岗位的工作,而不仅仅具备完成某项特定工作的具体能力。在旅游企业中,大部分经过了“双元制”教育的员工都能适应多个岗位的工作需求,可以因工作需要而随时更换岗位,工作的效能、效率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3.2 劣势分析
  3.2.1   受众者大都缺乏领导力
  领导力的强弱和理论水平紧密相连,“双元制”是一种以实践为主的教育模式,使得受众者在工作中往往习惯从具体的技术层面思考问题,从而缺乏全局性的理性思考;员工对具体工作具有较强的责任感的同时,对企业的全局发展缺乏使命感,这种犬牙交错的矛盾结合造成企业员工领导力的缺失。在一些“双元制”教育受众者“成堆”的企业中,其职业发展大都局限在企业的中、基层管理人员以下,呈现出“兵多将少”的有趣现象。
  3.2.2   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理论学习时间比较短,造成了“双元制”教育受众者逻辑思维能力较低,在实践中显示出来的就是“只顾埋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对工作中所遇问题的本质缺乏洞察力。事实上,在德国等国劳动力市场中,“双元制”教育受众者的竞争力明显不如同学历的全日制教育受众者,每当面临经济危机、产业转型时,“双元制”教育受众者往往失业率高、收入低、退休早,原因就是因其知识储备不足而无法适应和学习新技术、新技能,无法接受新的挑战。
  3.2.3   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工作能力较弱
  “双元制”教育的课程体系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模式,课程的设计不是按照学科体系设置,而是将相关的知识重新排列组合成一种专业技术知识体系,使得其受众者缺乏充足的阅读量,因而“国文”修养偏低,影响了其对英语的理解和表达。可能是因为德语与英语同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原因,在一些学校,英语“沦为”了“方言”,在课程体系中占比重很低(“双元制”旅游专业英语课每周只一课时,每学期不到二十课时)。笔者在与旅游企业员工交流时“顺便”对其英语水平作了评估(见表二)。英语水平低是“双元制”教育受众者语言表达能力的一大障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影响到德国服务业、尤其商务型旅游企业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发展。 
表二:德国Hotel Godener Acker连锁酒店员工英语水平抽样评估 
关于“双元制”教育在我市“本土化”的思考

  综上所述,“双元制”教育提供的多为“经济实用型”人才,服务的对象是传统制造业。根据我国、我市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传统制造业将从支柱产业沦为一般产业,而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支柱产业。因此,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成为了当下我市应用型高等教育[7](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1997》和《国际教育标准分类2011》,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的层次和标准上均有交叉,所以笔者在此将具有职业指向性的高等教育统称为“应用型高等教育”,我市的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江苏理工大学苏州理工学院、镇江高专、镇江高职等均属此类院校)的培养目标。之前,学界已就“双元制”教育本土化的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校企合作等课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在此,笔者就讨论中尚未涉及到的几个问题呈上自己的建议,以为解决我市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献计献策。 
  4.1   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与提高执行力、领导力相关的课程
在课程体系中增加或强化执行力、领导力教育,包括工匠精神、责任意识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和就读城市的认知度,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也就等于增强了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4.2   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适当提高英语课程的权重
  目前,“语言+X”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劳动力市场中的翘楚,近几年高校外语专业招生虽然持续升温,但“X”的专业素质很难满足。笔者在欧洲考察时抓住机会走访了华为、中兴等驻欧洲的办事处和企业,发现跨国公司选派驻外工作人员“资格审查”的标准是以外语交流能力为首要。所以建议加大英语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将通识课程中的《大学英语》改为《雅思英语》,同时鼓励学生选修第二外语。
  4.3   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数学精神、数学思想能有效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有些学校和专业为“照顾”学生学习的难处,不惜减少数学在课程体系中所占学分,其结果只能是弱项更弱,进而弱者更弱。除数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设围棋等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的选修课程,同时加强学生应用文写作的训练。
  4.4   积极推行“AQA”评审
  笔者去年曾全程参与了南京某高校的“AQA”评审工作。“AQA”是国际第三方高等教育监督认证机构的英文缩写;“评审”就是对国际合作办学的双方进行评估,以保证教学质量能维持在认证区域范围内的统一的国际标准。例如:如果我国高校引进欧洲教学资源合作办学,那么评审的内容就是教学质量能否符合“全欧洲高等教育教学制度标准”的要求,通过评审的我国教育机构颁发的学位证书将被整个欧洲高等教育机构所承认,其实就等于为学生在国外的继续学习和工作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
  4.5   推行模块化教学
  概括地说,模块化教学就是将通识课以外的所有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板块,必修板块一般是由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选修板块由若干个实操课程模块组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笔者在此方面已有了较为丰富的实践。
  4.6   加强专业建设
  应用型教育的培养方向是和社会需求、专业知识的运用紧密相联,所以在进行专业建设时更应密切关注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经济格局的调整,当下要重点研究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改变,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完善与当下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设置、专业内涵、课程体系等。还有,欧洲一些大学设有“企业教育学”专业,我国目前无论作为课程还是专业均属空白,但市场有需求,我市高校能否填补?建议思考。
  4.7   加紧跟进“一带一路”战略
  笔者曾参与了南京一所高校“一带一路”学院创立前的调研工作,在调研中笔者感觉到“一带一路”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大致有三个特点:第一,全方位需求,尤其对通信、农林、环保、能源设备、机械制造等专业需求量较大;第二,沿线发达国家“用工荒”的实质是“人才荒”;第三,因沿线欠发达国家本身拥有较大的劳动力市场,所以所缺的主要是技术应用型人才。显然,应用型教育与“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教育合作是一种顺理成章的对接,但因受制于体制等多种因素,目前除少数高校外,大部分高校尚处课题研究阶段而鲜有实质性行动。所以建议我市教育界抓紧跟进,抢占人才输出、尤其是课程体系和办学模式输出的高地,为打造“教育丝绸之路”贡献出镇江的智慧。
 
参考文献

  [1] 洪贞银.浅析德国“双元制”对我国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的启示[J].全球视野理论月刊,2010,(5):147.
  [2] 潘俊:“双元制”与中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镇江高专学报,2007,20(2):121.
  [3] 南腊梅:对洪堡高等教育思想的再审视[J].文教资料,2012,(30):100.
  [4] 韩欣汝:洪堡理念与高等教育发展[J].教育理论研究,2012,(15):160.
  [5]邓胜柱:试论洪堡教育改革思想的新人文主义色彩[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6):44.
  [6] 陈德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重新审视[J].中国高教研究,2016,(2):93.
  [7] 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14.

(作者李臻为镇江市旅委高级经济师,潘俊为镇江高职旅游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