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云台山路网改造工程历史文化研究(摘要)

云台山路网改造工程历史文化研究(摘要)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云台山路网改造工程历史文化研究(摘要)

     编者按:镇江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受镇江市干道工程建设办公室的委托,于2014年8月至2015年4月完成了《云台山路网改造工程历史文化研究》课题文本(简称文本)。现将文本的主要内容摘编如下:
    云台山路网改造工程划定范围,北起迎江路租界区并通江边,南至沪宁铁路老火车站,与交通要道大西路、宝盖路相连。该路段由迎江路(190米)、伯先路(351米)、京畿路(514米)和车站路(410米)四条道路组成,全长约 1465米,面积约2.6平方公里区域。
    云台山路段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一条古街,北连西津渡古街,南接大龙王巷古街,拥有丰厚的商埠文化、民国文化、建筑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等资源,是镇江历史文脉延续和佐证,是镇江近代城市发展的缩影,被定性为“历史文化博览区”。据有资料显示,该路段有文保单位 15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3处、市级10处,此外还有多处文控单位。
    文本指出该路段存在的突出问题是:(1)建筑老化、设施陈旧、基础设施滞后、整体形象差。除伯先路―京畿路一带的西侧临街建筑已陆续整治和修建外,东侧临街和邻近的一些老街仍是破旧杂乱或处于“冷冻式保护”状态。(2)人口锐减,成为老弱留守之地,或成为流动人口聚集之地,区内缺乏活力 。(3)原来靠水陆码头兴盛的商服企业锐减,经济活力明显下降。(4)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
    文本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变迁。(1)水陆枢纽地位的改变。镇扬河段北坍南涨,导至老港衰退, 2002年老港码头全部迁出。沪宁复线建成,镇江新客站使用,南门货运站扩建和改造,西站停止使用。导致西区客流量大幅度减少。(2)城市重心东移,老城区的年轻一代纷纷东迁购房居住,造成西区人口老化,人口锐减。(3)原有市政基础设差、民居建筑密度集、折迁难度大、投资成本高,保护性详规滞后。
    文本指出振兴该区域的有利条件:(1)2005年5月编制完成了西津渡、伯先路、大龙王巷三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规划。(2)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3)经原国家建设部批准的金焦北固三山国家重点风景区总体规划,已将建设云台山景区列入其中。(4)包括原英美领事馆建筑的镇江博物馆,已免费开放。(5)伯先公园已建成免费开放公园。(6)伯先路―京畿路一带的民国建筑和民居建筑群的保护与修缮正在有序推进,地下综合管网的改造正在进行。
文本剖析了云台山路段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质,认为:
    从自然条件上看,云台山路段又处于镇江名城博览区西部,是三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金山景区和云台山景区的所在地。整体线形为因山而转,循云台山而行,地势呈现东北低西南高,隨山势而起伏,基岩坚固适合建筑、气候温和、植被繁茂、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景色优美,是历代中外人士宜居宜商较为理想的地方。
    从历史发展上看,自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签定后,云台山片区又成为对外通商口岸和英美领事馆、英租界所在地;沪宁铁路建成通车后的70年间,镇江西站是客货运输的主要站台;民国江苏省会在镇江期间,这里一直是联系水(长江)陆(沪宁铁路)交通的主要干道。镇江市区在改革开放前一直是维持着东城西市的格局,此时,城市西部云台山片区则为我市水陆交通和商贸、旅游、服务业繁华之地。
    从文化演进上看,西部老城区镇江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碰撞、交流和融合之地。西晋末年大批北方移民流入,镇江成为南北文化结合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镇江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一批西方商人、学者以及传教士纷纷来镇,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汇,使镇江的文化演变成以吴文化为本体的南北结合、中外交流、多元共存的开放性地域文化,这种文化特征在云台山路段较为明显。
一是商埠文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1861年5月镇江正式对外开埠。1861年2月设立镇江英租界,租界范围:西至小码头,北达江边,东抵公估巷(镇屏山下),南到银山门街和观音洞一线,实际占地162亩。为不受中国政府辖治,英方专门设立了工部局,独自掌控租界内的行政大权。今长江路209号,是1890年建的英租界工部局旧址。工部局设警务、火政、工务、卫生、教育、财务、华文等处(警务处下设有巡捕房)。
英国领事馆始建于1864年,现主楼正面刻的“1890”字样,是用清政府赔款于1890年重建的。美国领事馆建于1866年。
    1865年,镇江海关从焦山迁到江边新址办公。在建造镇江海关关署的同时,英国人还建造税务司署(又名税务司公馆)。
    英租界设立后,租界内及江边一带英商开设了贸易洋行。随后,美、德、法、日等国商人也竞相来镇设行,最多时达20多家。这些洋行大都在江边建有码头,有的洋行擅自超越不平等条约所许可的范围,将码头设在租借范围之外的江边。至今尚存的洋行遗址有3处:即长江路与迎江路交汇处的怡和洋行遗址、迎江路的美孚洋行旧址、长江路的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
    1866年镇江海关附设邮务办事处,是我国最早设立的3个邮政机构之一,1878年对公众开放,1879年我国第一条长途邮路——津镇骑差邮路建立。1889年,清政府正式开办国家邮政,镇江于同年4月9日成立大清邮局,是全国最早建立的24个总局之一。1924年,镇江邮局迁至京畿路新址办公。德国和日本在这里也办过“客邮”。今长江路243号为原海关宿舍、江苏省医院建筑。
    镇江民族工商业的兴起。镇江开埠后,国内南北各帮客商纷至交易,本地行栈商号亦逐步发展,并逐步形成起到领跑作用的五大行业:江广业:主要经营糖业、南北货。江绸业:江绸指京江绸,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是镇江传统手工业特产,畅销国内还远销俄国、印度、南洋和朝鲜。木材业:鲶鱼套长达5公里多,港阔水深,外有芦苇滩屏掩,无风浪之险,是木材的传统汇聚待售处,光绪末叶,镇江木业营业额白银近200万两。绸布业:鸦片战争前绸缎店、布店各为一业,鸦片战争后,由于洋货引入,于是绸、布、洋货三业共存,绸业公所、布业公所、洋货公所先后成立。钱庄业: 1891年镇江钱业公所成立,到1906年大钱庄达32家,镇江钱庄业务范围近则苏南苏北,远及全国许多城市的金融界,放款金额最高时达白银1500万两以上。另外,旅馆、浴室、茶坊、酒楼、戏剧、曲艺和民间手工艺作坊等各业随之兴旺,遍及全城大街小巷,其中宝盖路段是尤为集中的一处。
与此同时,镇江近代工业也开始发展。国内各路客商也纷纷来镇经商。在镇江港渡周围地区,就设有不少会馆、会所。据不完全记载,市区的会馆、会所多达60多处,涉及12个省、40多个行业,其中在博览区的就有29处。
    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亲商利民”风气的形成,许多街巷还以经营门类命名。
    1908年初沪宁铁路全线贯通。在宝盖山通过隧道(长133尺)从镇江站到江边有支线与港口连接,镇江港成为可以铁—水直接换装的港口。
    赛珍珠故居及其相关遗存。1892年10月,赛珍珠出生4个月即随父亲传教士赛兆祥和母亲卡洛琳来到镇江。赛珍珠在镇江生活、学习、工作时间18年之久。现在镇江的赛珍珠故居,是市对外文化交流窗口,故居旁建有赛珍珠纪念馆。赛珍珠母亲及其幼年夭折的子女共5人均葬于云台山西北麓的“西侨公墓”。
二是民国文化
    民国省会期间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的遗存,在博览区比较多。最主要的有:伯先公园,是为纪念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赵声(字伯先)而建,园名是己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亲笔题写,“烈士事迹简介”是孙中山秘书田桓89岁高龄时所书。 广肇公所建筑,是广州、肇庆两府旅镇客商合建,原址在运粮河旁,现位于伯先路82号是1907年重建的,正面门楼的石横额 “广肇公所”为前护川督陈燏书,公所大厅前南侧厢房中有“广肇公所记”壁碑一方,记述了民国初年,孙中山从上海至南京途径镇江,曾在公所住过一夜,在此召见各界人士,发表演讲。镇江商会,该建筑于1929年建成,位于伯先路73号,有于右任书写石门额一块。京畿路镇江老邮局, 1921年落成, 1924年邮局由江边迁此办公,副邮务长张荣昌为首任华人局长。蒋怀仁诊所,该建筑位于伯先路29号内,蒋怀仁系蒋介石的亲戚,1907年建成,是当时镇江最大的私立医院,当时的“全浙同乡会”曾设立于此处。屠家骅公馆,该建筑由民国时期苏、浙、皖邮电受理局局长屠家骅出资建造,边门上有于右任书“楚径”石门额一块。世界红卍字会江苏分会,位于京畿路82号,该会成立于1923年,1930年时有会员700余人,主要职能是对镇江地方发生兵灾、水灾、旱灾时进行救济、救护。韩国临时政府成员活动场所,韩国临时政府1935年11月—1937年11月曾秘密转移到镇江,在镇江停留“整整两年”,《韩国独立运动史》称之为“镇江时期”。经多年研究,韩国临时政府在镇江的居住地点及其活动场所有6处,现仅存的1处是杨家门23号的穆源民族学校。省会镇江首开植树节活动的场所一宝盖山。
三是建筑文化
    镇江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质,形成了镇江城市建筑南北包容、东西融合、兼收并蓄的特色,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各异的建筑群落。一是民居建筑。这些民居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或民国初期,多为中国的传统建筑,既有徽派民居特色,又有江南水乡民居风韵。这类建筑,主要集中在伯先路吉瑞里、长安里和临近街区西津渡街、大龙王巷和新河街。二是西洋建筑和中西合璧建筑。1861年在云台山麓、镇屏山、迎江路、伯先路一带设租界,建英、美领事馆,从此出现了众多的西洋建筑。此后民国时期,又相继在云台山路段(伯先路一京畿路)一线临街建设了众多的仿西洋建筑和中西合璧式的近代建筑群。三是宗教建筑。
四是宗教文化
    至今在博览区保存尚好的宗教建筑还不少。佛教寺院有观音洞、超岸寺、定福寺。伊斯兰教场有清真寺。基督教场所有内地会教堂;福音堂,基督教新派系耶稣教传教场所;真道堂。另有浸礼教堂石额,现收于西津渡救生会内。
五是山水文化
    名城博览区依山傍水,更具“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胜境。从唐、宋至清代,曾经生活或逗留在风貌区的著名诗人、画家和文学家,有唐代的王昌龄、戴叔伦、储光羲、许浑、张祜、杜牧、陆龟蒙,有宋代的范仲淹、沈括、苏东坡、王安石、陆游,有元代的关汉卿、萨都刺、赵禹硅,明代的王守仁、吴承恩,清代的周镐、陈荣杰,外国人有高丽诗人和散文家李齐贤、日本画僧雪舟、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等等。形成了深厚的山水文化。
    历史掌故与传说。云台山曾名“蒜山”,唐代诗人陆龟蒙称之为“算山”,作《算山》诗,南宋史志学家熊克在评论这首诗时说:“孙仲谋自吴徙于京,乃遣周瑜逆击,大破之。……则是役也,虽获捷于赤壁,实决机于丹徒。故陆龟蒙《算山》诗云: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盖得是意。”据王象之编著的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载:蒜山,“《寰宇记》云,山多蒜,因以为名。或以为周瑜与诸葛亮议拒曹操,以其多算,故号算山。”现在云台山上的“算亭”,是根据《京口山水志》载山上有“蒜山亭”而建的。东晋隆安年间,刘裕破孙恩于蒜山,也是很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事。宋代诗人苏轼曾想在西津渡蒜山林中筑室隐居。云台山上还有绍宗国学藏书楼。
    精萃津渡诗歌画。例如:唐朝诗人张祜夜宿金陵渡小山楼,面对斜月、夜潮、两三星火,心绪万千,挥毫写下的不朽诗篇《题金陵渡》。唐代诗人戴叔伦的《京口怀古》:“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的诗句,恰如为话津渡量身定做。清代诗人陈荣杰研读唐诗、集句联诗成就《扬子江救生船歌》,描写救生船不畏艰险,破浪救难的生动场景。清代画家、京江画派的领军人周镐画的镇江二十四景,就有描写义渡场景的《西津晓渡》和救生历险的《江上救生》两幅传世之作。西津渡街的仿古建筑“小山楼”,就是以张祜的《题金陵渡》诗境、参照京江画派津渡画作上的小楼设计建造的。
    文本分析了云台山路网区域不仅有特质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有当代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利用价值。文本指出自古以来,镇江就是水陆交通要道,长江、运河交汇的港口。三国东吴时主要是军港;隋唐以降,成为南北漕运以至漕货混运的枢纽;清代后期,成为对外通商口岸,就有了近代意义上的港口。镇江建船闸的时间,比荷兰早200多年,而且技术先进,宋代建的复式船闸,同今天的新式船闸原理基本相同。民国时期,镇江是江苏省省会。镇江在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上,都有重要的位置。作为凝结各个历史时期的物质遗产,例如西津渡街、英美领事馆、伯先路近代建筑群等,都是富有镇江特色的资源。
    三千多年来,镇江经历东西、南北、中外三次文化大交流,有吸收,有碰撞,有融合。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镇江成为对外通商口岸。镇江近代的开埠历史,与当代开放的社会环境,不只是历史的呼应,也是鲜明的对照,可以给我们很深的启迪。
    文本认为博览区的特质资源,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多得。只要我们加强对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积极保护,合理利用,适度开发,精心建设,博览区就一定会更具有人气、魅力和可持续的生命力。
文本提出了云台山路段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对策措施
    一是规划引领,切实做好该路段全面、整体风貌的保护。(一)制定和完善云台山路段(伯先路―京畿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建设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二)保护历史街区风貌的完整性。(三)历史街区内的传统院落保护外观,更新内部,大力改善内外部生活必须的公用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四)严禁在毗邻的云台山和宝盖山山麓周边进行任何建设活动。加强云台山—宝盖山自然山体植被“绿核”的维护和管养,规划一些上山通道,体现山—街—巷(里)的传统历史空间格局,保持街区与山体之间传统的衬托联系。
    二是修旧如故、有机更新,做好古建筑、文保单位的保护。文本指出云台山路段(伯先路—京畿路)的近现代建筑群和文保单位,犹如一颗颗闪耀的明珠,亟待加强保护。(一)划定保护范围。对保护范围内的古建筑、各级文保单位,应原地原状保护。对少数危旧破的古建筑、文保单位,应实施抢救性的保护,修旧如故,以存其真,力求还原原貌。对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控制性保护建筑,也应先规划控制起来;凡列入修复计划,应安排财力(政府投入与市场化运作方式筹集资金),分别轻重缓急和灵活性与可行性,按原状适度修复。(二)弘扬古建筑、文保单位的文化精髓,使古建筑、文保单位成为启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三)重视古建筑、文保单位的周边环境安全。在保护区范围内一些违法建设或与古街风貌不协调的新建建筑或构筑物,原则上应通过街区的综合整治、改建或依法拆除。
    三是以人为本,着力改善该路段的人居环境。伯先路―京畿路历史文化街区,从总体上看,古街风貌尚未改变。应增强历史责任感,突破“冷冻式保护”的僵局,实施科学、可行、有序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一)在切实做好古建筑、文保单位原地原状保护和完整性保护的前提下,着力做好改善民生工作。对现有的传统民居和传统建筑以原地原状修缮为主,风格以传统形式为主,内装设可现代化,以适应现代生活需要。(二) 加快现有周边地区的路网改造。伯先路―京畿路拟功能定位为民国文化商业街,实行公交优先,强化步行化功能。与伯先路平行的小街应发展为步行文化街。应规划实施迎江路南沿贾家巷延伸至宝盖路工程,道路两侧可适度规划建设一些商业建筑,新建建筑在建筑风格、色彩等方面应与传统民居相协调。(三)加快街区市政公用设施改造与更新。(四)加强对云台山路段(伯先路—京畿路)两座山体地质环境的监测工作,采取综合措施,整治宝盖山西侧、云台山南侧滑坡隐患。
    四是整合伯先路―京畿路历史文化资源,培育镇江旅游新亮点。充分挖掘和弘扬伯先路街区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紧紧围绕着商埠文化和民国文化,全力培育和打造两个具有鲜明特色旅游产品品牌,建设两个博览馆。一个是办好以商埠文化资源为主要内容的“镇江通商口岸博览馆”。二是办好“民国江苏省会镇江博览馆”。适度整合与包装民风民俗文化,引进现代商业功能,把它培育和打造成为老镇江民俗文化风情的体验区。(三)扩建伯先公园,打造云台山景区。(四)加强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五)重视伯先路古街出入口建设。街区内可规划设置南、北、东、西四个出入口,以解决从大西路、金山、老火车站、西津渡等方向游客的岀入问题。(六)制订优惠政策,促进云台山路段旅游业的发展。如对入住商户、个体户、下岗职工自主创业户等在财税、小额信贷、水电气升级增容费和房屋租赁等方面实施优惠或减缓免政策,为这些经营者顺利入驻和营业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五是加强与周边环境建设的协调和配合(一)处理好与西津渡历史街区的关系。西津渡是云台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镇江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旅游景区之一。伯先路―京畿路街区保护和振兴进程中,一定要彰显自身“商”的特色,避免不必要的雷同,起到互补和相得益彰的作用。(二)处理好与大龙王巷历史街区的关系。大龙王巷历史街区至今仍保存着传统街坊和清朝、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据调查统计街区内有街巷20余条,街巷名称历史含义丰富,因此,大龙王巷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振兴,必须应从当前街区的现状出发,重点应放在对传统建筑的修缮和整治、疏解巷道交通、完善街巷体系、保护街巷空间和延续街巷文化等五个方面工作上来,这样,既彰显了自身“居”的历史文化特色,又避免与伯先路街区“商”的特色雷同。未来规划中的西津渡—伯先路—大龙王巷“五里长街”将以西津渡的“渡”字、伯先路的“商”字和大龙王巷的“居”字三个独具特色街区的旅游线路一一展示在中外旅游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