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红色文化 >> “亚夫精神”传承的茅山红色文化基因及其时代意蕴

“亚夫精神”传承的茅山红色文化基因及其时代意蕴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2-03-30      阅读数:
“亚夫精神”传承的茅山红色文化基因及其时代意蕴
邱隆洪
      赵亚夫是从镇江、从茅山革命老区涌现出来的一位全国先进典型人物,他曾任镇江市农科所原所长、党委书记,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现为镇江句容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他60 年如一日,扎根茅山老区、传统农区,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50 多万亩,帮助农民增收近300 亿元,数十万农民因他致富 ;他响应党的号召,投身5 省7 村的扶贫工作,培训的8000 多名致富带头人创业成功率83.5%,累计减贫3 万余人,为全国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领导干部、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十大“三农”人物、全国老区开发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奋斗者等称号,今年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全国仅有10 人获此殊荣,这既是赵亚夫个人的至高荣誉, 也是茅山革命老区人民的光荣。为了用活用足这一重要的先进典型资源,培育更多赵亚夫式农技干部,镇江在去年组建了由220 名农技专家组成的亚夫科技服务团,目前这一团队已成为镇江乡村振兴的“硬核”力量。今年以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学亚夫,做亚夫”专题实践活动更是在镇江各条战线展开,一支支“学亚夫、做亚夫”先锋团队立足岗位当模范,扎实推进实施为民服务实践活动。
      赵亚夫矢志三农,为茅山老区“三农”事业奋斗了数十年,指导、带领茅山老区人民闯出了一条通过党组织引领、科技兴农、以农富农,建设“农民共同富裕、农业生态高效、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之路,形成了可推广复制的“戴庄经验”。作为长时期奋斗在茅山革命老区“三农”一线的新中国建设者和新时代共产党人,赵亚夫同志身上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范——“亚夫精神”极好地传承了茅山红色文化基因,同时又以丰富生动的实践赋予茅山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一、茅山红色文化的主要精神内涵
      茅山抗日根据地是华中敌后最早创建的一块重要根据地,也是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毛泽东在茅山抗日根据地即将建立之时就预言它“将是抗日游击战争最能长期支持的场所,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之一。茅山抗日根据地充分发挥了插入敌人心脏的尖刀作用,起到了新四军在发展华中根据地中的基地作用,还发挥了北上、南下的战略通道和枢纽作用,在整个抗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诞生地和新四军“铁军精神”的重要传承地,茅山抗日根据地军民用鲜血与生命铸就的茅山红色文化具有十分深刻鲜明的思想内涵和先进文化价值,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地军民的集体精神风貌,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和新四军的革命精神、坚定信念和优良品质等。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里展示的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个革命事件、每一位革命先辈,还有分布在茅山老区的众多革命遗址,都是那一段艰苦卓绝、可歌可泣岁月的真实见证,也是茅山红山文化在物质层面的集中呈现。就精神层面而言,茅山红色文化至少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
      1.以身许国、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面对穷凶绝恶的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茅山根据地军民表现出了大无畏精神,顽强抵抗,奋勇杀敌。据统计,抗战期间,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军民抗击和牵制10 多万日伪军,新四军及地方武装与日伪军作战5000 多次,毙、伤、俘日伪军4 万人,根据地军民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仅新四军就有7000 余人为国捐躯,其中县团以上军政干部近百人,根据地普通老百姓纷纷毁家纾难,积极投身到抗日队伍中,不少人牺牲在抗击侵略者的战场上, 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2.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
      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是中国人民英勇抵御各种艰难险阻的有力精神武器。茅山革命根据地面临日伪疯狂扫荡、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等诸多困难,但是根据地军民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而是坚强地挺直脊梁,秉持必胜信念,保持昂扬斗志,不气馁,不动摇,不退缩,咬牙坚持下来,为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3.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
      在敌后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驻守茅山根据地的新四军指战员们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不怕吃苦,迎难而上,进行部队训练,带领茅山根据地群众发展生产,为了当地百姓用水,还专门开挖了储水坝,甚至建立兵工厂制造武器弹药,克服了重重困难,根据地不断扩展,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也不断发展壮大。
      4.攻坚克难、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
      茅山地区位于敌伪统治中心的“卧榻之侧”,在日军铁蹄下的江南人民,刚开始对新四军有许多误解,在这样不利的环境条件下开创敌后根据地,难度可想而知。新四军进驻苏南后,多方发动群众,探索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作为新四军领导人之一,陈毅亲自做当地上层人士的工作,争取他们对抗日的支持。面对优势装备的敌人,新四军充分发挥主动灵活的游击战特长,创造性采取多种作战手段,积小胜为大胜,取得了一系列战斗的胜利,为开创和巩固茅山抗日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亚夫精神”传承的茅山红色文化基因
      赵亚夫是从茅山革命老区涌现出来的一位全国先进典型人物,作为长期奋斗在茅山革命老区“三农”一线的新中国建设者和新时代共产党人,赵亚夫及其团队既是茅山红色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同时也是茅山红色文化的有力弘扬者,从赵亚夫同志身上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范——“亚夫精神”极好地传承了茅山红色文化基因。
      1.发扬奉献精神,永葆本色,淡泊名利
      赵亚夫同志自觉践行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甘于奉献,乐于奉献。
      赵亚夫把个人利益看得很轻,老百姓的事就是他的事,只要是老百姓的事情就去办。曾经有一位姓黄的农民家种的有机蔬菜生病枯萎,他拨通了赵亚夫的电话,那是一个下雪的冬日,赵亚夫不顾天寒地冻直接来到田间地头,为他家的蔬菜把脉问诊。“农民的事比天大,误不得。”这是赵亚夫多次在医院通过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时,面对医生劝说他休息后的回答。为了给桃农王巧娣分析桃树病情,他跪在地上用手扒开泥土,仔细看着桃树的根分析病情。2010 年,赵亚夫腰椎间盘病发,坐着轮椅来到四川绵竹的援助项目示范园,指导当地农户剪枝……为了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他甚至主动放弃了提拔重用的机会,不求个人升迁,不图个人名利,一心扑在帮助农民致富的崇高事业上。
      如今,赵亚夫和他的“亚夫团队”仍然奋战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深入践行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三牛”精神,在促进农业发展中争做示范引领,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当好表率。
      2.秉持必胜信念,扎根农村,亲身实践
      “种田哪有这样的种法?”“种桃子还能致富?”……万事开头难,赵亚夫以志愿者身份来到句容天王镇戴庄村,刚开始推广有机农业时,受信息闭塞、观念陈旧的影响,当地不少农民表示质疑、不理解乃至充满误解,有位农民甚至和他“抬起了杠”。赵亚夫说每斤桃子能卖到5 元钱,这位村民却说3 斤卖到2 块钱就不错了。面对质疑、不理解乃至误解,赵亚夫没有放弃,没有退缩,他坚信发展有机农业是茅山老区农民摆脱贫困的正确道路,他的做法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对于不相信的村民,他甚至做了“保证”。在赵亚夫的再三保证下,这位抬杠的农民战战兢兢种了3 亩桃树,在一亩半的地里种下1 斤日本越光稻的种子,并且半信半疑地按照赵亚夫提供的方法去管理,结果桃子1 斤卖到8 块钱,越光大米1 斤也卖到了8 块钱。这样的收成让这位农民打心底服了,说“赵主任真是财神爷”“赵主任叫我们种石头我们都种”。为了打开农产品销路,赵亚夫甚至在上海、南京等大城市摆起摊子吆喝叫卖镇江地产农产品,走进城市高档小区,把农产品送到居民家门口让消费者现场品尝,努力拓展更多的市场销路。经过不懈努力,戴庄村的有机农业实现了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从一个贫困村建设成为殷实的全国文明村,“戴庄经验”在江苏全省推广。
      3.弘扬奋斗精神,坚守信仰,矢志为农
      赵亚夫同志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是从事农业科技工作,还是在担任领导职务期间,乃至在退休以后,始终工作在田间地头,尽心尽责地奋战在“三农”第一线。他30 次远渡扶桑,学习研究农业前沿技术,不断充实知识和理论,开拓眼界和思路。他把大量的心血花在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上,退休后一头扎进茅山老区最穷最苦的戴庄村,为农民义务上课,为农民编写实用科技读物。赵亚夫常说 :“只要是农民的事情,我都会一如既往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活到老为农民服务到老!”如今他年已八旬,仍然在为兴农富民的事业奔波忙碌,体现了他服务“三农”、造福百姓的高尚情操。
      4.坚持开拓精神,改革创新,勇于探索
      赵亚夫同志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大学毕业后,赵亚夫一直研究的是稻麦高产,1982 年,他作为镇江农科所的第一批研修生赴日本学习,组织上安排他学习的也是水稻种植技术,但他在学习期间接触到日本的高效农业之后,有了新的想法,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草莓种植技术。回国后,他毅然放弃了自己20 多年的稻麦研究成果,搞起了科技农业,免费向农民提供草莓苗和技术服务,为茅山老区的农业、农村、农民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上世纪90 年代,他和农科所的同事们到农村一线搞农业科技园,让农民更加快速地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实现规模种植,带动了一大批农民实现了小康梦。进入新世纪,为了探索农民共富、乡村和谐之路,他来到位于茅山革命老区的戴庄,主导成立了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将科技人员、村委会和农民“绑”在一起,实现了现代规模农业与小农经济的嫁接。
      30 多年来,赵亚夫不断研究适合丘陵地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新途径、新方法,破解“三农”协调发展难题,指导、带领茅山老区人民闯出了一条通过党组织引领、科技兴农、以农富农,建设“农民共同富裕、农业生态高效、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之路, 形成了可推广复制的“戴庄经验”。
      三、“亚夫精神”体现的时代意蕴
      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向赵亚夫同志学习的决定》指出 :赵亚夫同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执行者,是雷锋精神的时代传承者,是“三创三先” 新时期江苏精神的积极弘扬者,不愧为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不愧为广大党员干部的优秀楷模。这既是对赵亚夫同志的高度评价,同时对我们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亚夫精神” 的本质特征和时代意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亚夫精神”体现了一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作为一名具有50 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赵亚夫同志有着可贵的奉献精神,把“为农民服务一辈子”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以赤诚之心对待群众、服务群众,把兴农富民作为不懈追求,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把农民当亲人。无论职务如何升迁,他总能与农民打成一片,深入体察民情,认真分析群众需求,农民始终把他当做“家里人”。60 年来他始终和农民兄弟摸爬滚打在一起,始终以服务为天职,坚守理想,以实干业绩造福一方百姓,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崇高价值追求,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亚夫精神”体现了一位领导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作风
      赵亚夫同志是地市职领导干部,但是熟悉他的人都称赞,他是一个接地气的领导干部, 无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引领上百万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但他从未收过农民一分钱和额外的报酬。他为人本分,为官勤勉,不打官腔,没有“官样”,能够和百姓坐到一条板凳上。为了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他甚至主动放弃了提拔重用的机会,这种不图个人名利、不计个人得失、不求个人升迁的崇高境界,给广大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
      3.“亚夫精神”体现了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科技富民、创新实干的优秀品德
      赵亚夫同志始终践行着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担当,扎根农村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把论文和成果写在大地上。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他始终坚持科技兴农,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不断探索创新,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积极投身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致力培育农村致富能手和技术能人,创新农产品产销模式,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引导数十万农民走上了富裕小康之路。

参考文献 :
1.毛泽东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见《毛泽东军事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12 月出版)第二卷第230 -265 页 ;
2.镇江报业集团编 :《新闻见证 :道德楷模赵亚夫》,江苏大学出版社2016 年1 月出版 ;
3.俞祖泉 :《牢记历史经验,发扬优良传统——谈开创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载《群众》1995 年第8 期 ;
4.郭泽煜:《浅析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与作用》,载《党史文苑》2016 年第1 期(下半月)。

(作者为《京江晚报》副总编辑、主任编辑)